現代陶藝與傳統(tǒng)陶藝不同,前者賦予了陶藝創(chuàng)作更高的自由度,更加強調藝術家對“泥性”的掌控,以及通過這一介質來塑造思想、精神與內心的表達。因此,現代陶藝不再受制于功能性的束縛,而更關注創(chuàng)作者內心世界的展現。晨曉是一位以“中國好色彩”著稱的畫家,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山林自語》個人畫展中,帶來了一批陶藝作品,從他的陶藝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到,他的陶藝作品走上了與他繪畫截然不同的路徑,用黑白灰的語言“折騰”出屬于自己的陶藝表達,呈現了一種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美學對比。
色彩與陶藝:兩種對立的語言
晨曉在繪畫中的色彩語言極為豐富、鮮明,飽含生命力與感情。他擅長通過明亮、絢麗的色彩表達情感,讓觀者在色彩的流轉中感受生命的律動與自然的力量,色彩在他的畫布上像是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因而成就他作為“中國好色彩代表”的藝術家。然而,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晨曉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他摒棄了畫布上那些鮮艷的紅、黃、藍等明亮色彩,轉而選擇黑、白、灰等沉靜的色調,與黏土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種反差不是偶然的,而是晨曉對于陶藝的獨特理解。他認為黏土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不需要過多的外部裝飾。正如日本陶藝先驅八木一夫在他的后期創(chuàng)作中摒棄了釉色,專注于無釉素瓷和黑陶的純粹表現,晨曉也認為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不應將繁復的色彩與裝飾施加于作品表面,而是應該尊重泥土的本質,讓“泥性”本身去表達藝術的內在精神。正是這種“無為的作為”,讓他的陶藝作品帶有一種深刻的內在生命力。
色彩語言與黑白陶藝的統(tǒng)一
盡管晨曉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選擇了黑白灰的語言,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陶藝作品缺乏情感或表達的豐富性。相反,黑白灰的簡單色調,與泥土本身的質樸相結合,形成了另一種高度的藝術表現力,這種選擇不僅是對黏土語言的尊重,也是晨曉在“玩”色彩之外的另一種“折騰”,他通過黏土這一載體,在色彩的克制中找到了自由的另一種形式。他不再依賴于色彩的繁華,而是在單純的黑白灰中挖掘出了深層次的精神力量。
在他的陶藝作品《樹林》系列中,晨曉以黑、白、灰為主色調,表達了他對大地的情感與對自然的敬畏。這種色調的選擇不僅是在形式上與他繪畫中的色彩語言形成對比,更是藝術家內心的另一種折射。晨曉在繪畫中色彩表達已經極為豐富,因此在陶藝中,他反其道而行,通過黑白灰去探索黏土的內在生命力,讓作品本身回歸質樸與純粹,正如大地給予人類的寧靜與力量。
黏土的生命:泥性與色彩的融合
黏土在晨曉的陶藝創(chuàng)作中不再只是一個被塑造的對象,而是擁有了自己的生命。晨曉認為,藝術家要在掌握“泥性”之前,必須先與黏土對話,理解它的特性與語言。黏土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更是一種精神的載體,它擁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能夠傳遞情感與思想。這種對黏土語言的尊重,使得晨曉在創(chuàng)作中能夠通過簡單的黏土顏色,達到與繪畫中色彩語言同樣深刻的情感表達。
他的陶藝作品不僅僅是形態(tài)的塑造,更是思想的傳遞。通過泥片成型與拉坯等傳統(tǒng)技法,晨曉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留住了手與泥土接觸的痕跡。這些痕跡如同筆觸一樣,記錄了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流動。手與黏土的交匯,成為了他個人情感與黏土語言的互動。黏土不再僅僅是一塊被塑造的材料,而是通過與藝術家的互動,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晨曉的作品《樹林》系列,正是他對黏土與自然深刻感悟的表現。在這些作品中,黏土如同大地的語言,通過他的雙手,自由流淌與變化,仿佛自然在低聲訴說。盡管這些作品沒有鮮艷的色彩,但卻充滿了情感與思想的厚重感。這種情感的表達與他繪畫中的色彩語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深刻的對比與統(tǒng)一:在色彩的絢爛與黑白的靜謐之間,晨曉找到了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平衡點。
折騰的藝術:色彩與泥土的對話
作為一個最會“折騰”的藝術家,晨曉不僅在繪畫與陶藝之間找到了平衡,更在這兩種不同語言的碰撞中,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色彩與黏土,兩個看似對立的表達方式,在他的作品中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在繪畫中,色彩是他表達情感的主要工具,而在陶藝中,土的質樸與黑白灰的靜默則成為他心靈深處的訴說。這種對立與統(tǒng)一,使得晨曉的藝術作品充滿了生命力與哲思。
晨曉將藝術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正如他所說:“藝術就是玩,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在他看來,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與靈感來源于不斷的探索與折騰,來自于在玩樂中的奇思妙想。色彩與黏土,雖然看似分屬兩個不同的藝術領域,但在晨曉的創(chuàng)作中,它們互相碰撞,激發(fā)出新的火花。色彩的絢麗與泥土的質樸并存,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兩種語言的共鳴
晨曉的陶藝創(chuàng)作,是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個過程中,他通過黏土這一介質,探索了與色彩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然而,無論是色彩還是黏土,晨曉都找到了它們之間的共通之處:藝術的本質是自由與表達。色彩的語言充滿活力,黏土的語言則靜默深沉,但它們都在述說著藝術家內心的真實情感。在這種對立與統(tǒng)一的對話中,晨曉不僅展現了他獨特的藝術語言,也通過這些作品向觀者傳達了他對生活與自然的深刻理解。
通過對色彩與泥土兩種語言的折騰,晨曉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展現了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獨立精神與創(chuàng)造力。在他的作品中,觀者可以看到色彩的流動與泥土的靜謐,這兩種對立的語言在他的藝術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世界。
附:北京今日美術館晨曉《山林自語》畫展前言
晨曉繪畫中的極簡主義符號
文/栗憲庭
一年前,晨曉請我們去看他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晨曉說離家去新西蘭二十六年,要重回祖國懷抱,聽上去仿佛是老華僑要落葉歸根的感覺。我記得那時北京還冷,從滿眼的灰色,走進晨曉的展覽,醒目而鮮艷的色彩撲面而來,亮麗得讓我們吃了一驚,這種簡單快樂的感覺,早已成為一種久違的看展經驗。 晨曉幾乎使用純色畫畫,大面積綠色,天藍,檸檬黃,大紅等純色平鋪直敘,每幅畫總有一個主調的純色形成畫面的大結構,雖然不是抽象畫,但題材全部來自新西蘭風景,造型已經被簡單明了成符號化的感覺,尤其是黑色直線條作為大面積純色塊的界線,讓純色塊的凸顯有種類似抽象繪畫的意味,所以,晨曉在畫面的處理上,有極簡主義的感覺。新西蘭給晨曉帶來新的生命,簡單甚至原始的新西蘭風景,成為他快樂的源泉。因此,表現快樂情緒性的大筆觸直截了當,直接得沒有弧線,簡單得沒有細節(jié),快樂情緒宣泄得沒有折皺。讓我們這些長期郁悶的心情,一時間有了舒緩的感覺。 幾個月后,我們全家去了新西蘭。新西蘭像一個大農場,地廣人稀,驅車穿越,大片的草原、森林、高山、大海,都是純凈的本色,牛羊自由散漫,人們簡單快樂,完全是一塊沒有“灰調子”的凈土。晨曉畫的簡單和快樂,正是來自他對新西蘭生存環(huán)境最直接的體驗。還因為晨曉年輕時因為家庭出身,在祖國經受過磨難,所以對新西蘭簡單純凈的體驗尤為鮮明和深入。 盡管晨曉對新西蘭的熱愛充滿激情,文化上的寂寞依然使晨曉向往祖國的“熱鬧”。近年來,晨曉用他自己的方式,急切地敲打著祖國的大門,也希望把環(huán)保的概念通過他的畫帶給國人。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