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以及與這個獎相關的機構和活動都換了一套視覺形象。最直觀的改變在新的 logo 中:人們熟悉的、金牌上的諾貝爾肖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大寫、無襯線字體書寫的“諾貝爾獎”的字樣。
獎章背面為人熟知的諾貝爾肖像
這個金色肖像因為其辨識度成為了經(jīng)典圖案,用它配上文字形成的標識被用在了各種與諾貝爾獎相關的機構和活動中。盡管頭像和字樣都很好辨認,但是它們的各種變體成為了一個冗雜的體系,卻一直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視覺標識。
之前各組織相似又各不相同的標識
在今年 12 月的諾獎頒獎前夕,瑞典的設計工作室“斯德哥爾摩設計實驗室(stockholm design lab)” 給諾貝爾獎設計了一套新的視覺形象,目的除了“明確頒發(fā)組織機構”、“更好地在數(shù)字化呈現(xiàn)、社交網(wǎng)絡使用”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結構化的命名系統(tǒng)、清晰的視覺形象”,使得這個品牌下的機構向一個方向發(fā)展。
這次革新的核心在新創(chuàng)造兩組字體、以及它們對應的字樣上。它們除了出現(xiàn)在證書、網(wǎng)站、海報等各個與諾貝爾獎相關的地方外,還取代了有諾貝爾肖像的金牌標識,成為了主要、統(tǒng)一 logo 的主角。
第一組新字體叫 Alfred Sans,靈感源于 1902 年誕生的諾貝爾獎獎牌上的經(jīng)典字體。設計者通過改變之前字體的寬度等要素,再結合 20 世紀早期流行的無襯線字體的特點,例如 Akzidenz-Grotesk, Berthold Grotesk 和 Futura,創(chuàng)造出了這個有傳統(tǒng)意義的新字體。
Alfred san 字體
第二組新字體 Alfred Serif 作為上一種字體的補充出現(xiàn),確保在不同場合能換用、從而達到持久使用的效果。
作為補充的 Alfred serif 字體。
新字體應用示例
簡潔字體為主體的新 logo
顏色也是視覺形象的重要元素。設計工作室認為金色是諾貝爾獎“天然的強調色”,一方面是因為它“優(yōu)雅”,更因為人們多年以來早已習慣金牌上諾貝爾肖像的 logo。
除此以外,其他顯眼的顏色也成為了選擇。設計師認為它們能讓諾貝爾獎這個“歷史遺產(chǎn)”在當前的數(shù)字傳播環(huán)境中成為一個有效、突出的存在。
新視覺形象的顏色選擇。
新設計方案在今年頒獎系列活動海報中的運用,顏色都很顯眼。
字體在戶外海報中的應用,顏色鮮亮
字體在戶外海報中的應用,金色為主
金色為主的網(wǎng)站首頁圖
這組新設計在這個月初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還有線上平臺已經(jīng)開始使用。
總體而言,這次改變做到的是把視覺標識精簡化,不惜去掉人們最熟悉的金牌肖像。這可能會帶來“認同感降低”的風險,不過“少代表多”的手段或許可以達到設計者讓品牌“永恒”、“歷久彌新”的目的。
諾貝爾獎于 1895 年創(chuàng)立,使用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chǎn),旨在獎勵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yī)學、文學以及和平方面的杰出貢獻者,在1968 年又設立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獎項從 1901 年開始頒發(fā),獲獎者將得到證書、獎牌以及獎金。正式的獎章在 1902 年被設計出來,它們的正面依照獲獎項目略有不同,背面都有一個諾貝爾的側臉肖像。

全部評論